本會緣起

章法學研究團隊之成立

陳滿銘(章法學會理事長)

一、前言

辭章章法是以「邏輯思維」為主、「形象思維」1為輔的,因此簡單地說,它所探討的主要是內容的深層邏輯,也就是篇章的「條理」,而此「條理」乃源自於人之心理,從內在應接萬事萬物,所呈顯的共通理則2。而這共通的理則,落到章法之上,便成為「秩序」、「變化」、「聯貫」、「統一」等四大原則。其中「秩序」、「變化」與「聯貫」三者,主要著重於個別材料(景與事)之布置,以疏理各種章法結構,重在分析思維;而「統一」則主要著眼於情、理或統合材料,凝成主旨或綱領,以貫穿全篇 3,重在綜合思維。從根源上說,這四大原則(條理),乃經由人心之邏輯思考而得以呈顯,可說貫通了人我、物我,是完全合於天理人情的,所以經由團隊,用群體之力量來作章法學之研究,以一面深化理論,一面擴大應用,最可收到巨大效果,而呈現章法學研究之最大價值。以下就分幾個層面加以論述,以見章法學研究團隊成長之過程。

二、團隊之形成

章法學是辭章學中重要之一環,在我國研究辭章學,最早而成果豐碩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這種研究一直延續,促進了後來評點學之蓬勃發展,而有許多如《古文關鍵》、《文章軌範》、《文章一貫》、《文章指南》、《古文析義》……等系列之個人論著問世。而到了對日抗戰勝利之後,則由個人之研究,逐漸形成團隊之模式,使辭章學之研究邁入新的里程碑,大陸是如此,臺灣也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大陸辭章學家鄭韶風提出了她的看法。她認為:

大陸四十年前,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和張志公先生,都極力呼籲要建立漢語辭章學這門富有民族特點的新學科。四十年來,我國學者不斷醞釀蓄積,形成了三支頗具實力的研究隊伍。他們得到朱德熙、王了一、周祖謨、胡榕樹、倪寶元、宗廷虎、濮侃等著名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相繼推出了有一定影響的漢語辭章學論著,初步建立了漢語辭章學這門新的學科。

一支隊伍,活動中心在北京,而影響遍及全國。它由呂叔湘、張志公先生帶領,骨幹有王本華等北京師院中文系的研究生。呂先生在〈漢語言工作者的當前任務〉中,談了建立漢語辭章學的問題,他很有信心地說:「我們能夠逐步建立起來自己的漢語辭章學。」張先生從1961年以來相繼發表了〈辭章學?修辭學?風格學?〉(1961)、〈談「辭章之學」〉(1962)、〈建立和漢語語法相對待的學科——漢語辭章學〉(1980)、〈漢語辭章學與漢語語法〉(1983)等論文,並在這基礎上,寫成《漢語辭章學引論》,1990年作為北京師範學院(即今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的講義。後經王本華女士編,於1996年推出了《漢語辭章學論集》(以下簡稱《論集》),收入了上述論文和講義。此書的出版,影響很大,得到了學術界的充分肯定。顧振彪先生從語文教學、語文教材編寫角度指出:「目前,語文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大部分是從西方引進的。比如語法、語彙、修辭等等,無不如此。它們同我們的漢語文有很大距離,甚至格格不入。正因為如此,這些知識教起來和學起來都相當吃力,而且對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幫助不大。比如語法知識,講語素、詞、短語、句子、句群等等,這些知識對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有什麼用處呢?一般認為,會改病句。可惜這點用處同學習它的時候所費的力氣相比,是太不相稱了。有鑑於此,對語文教材中語文知識的取捨和編排,一些專家和有識之士作了不少試驗。但結果都不太理想,或失之過繁,難教難學;或失之過簡,索然無味。於是,時不時有人提出,不要語法。最近有些學者說得比較委婉,要『淡化語法』,其實與不要語法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然而,語文知識必須改革,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的語文知識不能切實指導運用,怎麼辦?正在大家為這個難題所困惑,一籌莫展之時,張志公先生站在語文教學現代化科學化的制高點上,首倡辭章學這門橋梁性學科。」「辭章學這門新興學科」、「已經具有可操作性,對我們語文教材編寫者、對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大有可用之處。久久困惑大家的知識與運用問題,終於從這裡開始解決了。」它為「語文教學改革開闢了新路」,「以促使語文教學改革的騰飛」(《論集》序)。王本華女士也說:漢語辭章學「最符合漢語的特點、最有利於語文教學的改革」。她指出:「語法教學」,「從教師說有兩大苦惱:一是語法體系分歧,莫衷一是;一是學生學了語法之後,運用語言的能力看不出顯著的提高,至少,提高的程度和他們學習語法所付出的勞動很不相稱。從學生說,語法學習很難,而在實際學習和工作中用處不大」。因此,志公先生「注意語法研究的實用性」,又如「語音知識、文字知識、語彙知識、修辭知識,以至邏輯知識等。像這樣一些知識,同語法知識一樣,和實際運用都聯繫不起來,甚至可以說是學而無法致用」。而「漢語辭章學是一門應用學科」,「『橋梁性』的學科,是語言學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同語言運用之間的過渡性、橋梁性學科。前者包括語音學、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等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後者主要指語文教學,也就是培養提高聽說讀寫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的學科。這樣一門學科,不僅考慮到漢語自身的特點,能夠對語言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察,而且注意到了長期以來語言理論研究與聽說讀寫的實際運用之間的脫節問題,應該說在語文教學中有相當大的實用意義」(王本華〈張志公先生與漢語辭章學〉,《論集》,頁4)。顧、王兩位先生概述了志公先生辭章學的研究成果和實用的品格,這對於我們研究漢語辭章學和語文教學也是很有啟發的。

一支隊伍活動中心在福州,由福建省修辭學會、全國文學語言研究中心志同道合的學者組成,會長鄭頤壽先生。主要骨幹有張慧貞、祝敏青、林大礎、李蘇鳴、李鶚鳴、鄭娟榕等。這個中心由鄭先生籌畫、主持,於八十年代後期在福建師大成立了辭章學研究室,九十年代初成立了辭章學研究所,還招收了第一屆漢語辭章學研究生。四十年來,鄭先生致力於漢語辭章的研究。他研究辭章學始於「語言的綜合運用」和語文教學。七十年代後期,他在給大學生講授「文選與寫作」課時,就用辭章學理論進行分析。八十年代初,寫成《辭章學概論》講義,1984年給福建省級機關業餘大學的學生講課,1985年,抽出其中的第六章〈語格〉,在中國華東修辭學會於廬山舉辦的研討班上作了講演。他把書稿送福建教育出版社,經散文家任鳳生編審審處,於1986年出版。書一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福州、香港、澳門、菲律賓、前蘇聯等國內外報刊發表了十多篇評論文章,從學科建設、語言運用等方面,對它作了評價。接著,鄭先生還在國內組織了十七個寫作組:一組撰寫《辭章藝術示範》,1990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翌年再版;一組由閩、晉、陜三十位專家組成,編撰《辭章學辭典》,由鄭先生與林大礎先生任正副主編,書稿於1991年送三秦出版社,在社冬眠八載,2000年正式出版。另十三組由閩、浙、魯、漢、京、滬等省巿九十九位專家組成,編撰「漢語辭章藝術大辭典」,增訂時改稱《中國文學語言藝術大辭典》,1993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此外,還有兩個寫作組,由閩浙專家組成,以辭章理論為指導,撰寫與《辭章藝術示範》體例完全一致的《言語藝術示範》,由鄭頤壽、祝敏青任正副主編,199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語文名篇修改藝術》(二冊),由鄭頤壽、潘曉東聯合主編,1997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在這同時,鄭先生還發表了系列辭章學論文,根據辭章學理論寫成的:〈論言語規律〉(1987)、〈再論言語規律〉(1991),〈論「比」與比喻〉(1981)、〈先秦四元六維論〉(1999)、〈從改筆中學習〉(1984)、〈語格概論〉(1990)、〈史傳辭章概論〉(1987)、〈論修辭學與辭章學〉(1990)、〈論辭章學〉(1994),〈科學的態度,巨大的啟發〉(1998),〈建構全方位多功能的言語智能體系〉(1993)等,並為《散文藝術表現新探》、《小說辭章學》等專著寫序,宣傳辭章學理論)。1998、2000年這支隊伍先後在武夷山、福州巿舉辦了兩次全國性的辭章學學術研討會,鄭先生還呼籲編寫辭章學系列叢書,發表自己的構思。2000年,祝敏青的《小說辭章學》由海峽文藝出版社推出,一枝獨秀,開啟了文體專門辭章學的先河。這支隊伍的成果,引人注目。

一支隊伍,活動中心在臺北,由陳滿銘教授及其研究生仇小屏、夏薇薇、陳佳君、黃淑貞等為主幹,推出了漢語辭章章法學的論著;開了「章法」論的專門辭章學先河。此類論著,從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科學性與實用性來講,雖非「絕後」,實屬「空前」。「章法」是辭章學的重要內容。呂叔湘、張志公在談到辭章學時,都強調「章法」,張志公的《論集》設一章「章法」,鄭先生的《辭章學概論》設二章「章法」,《中國文學語言藝術大辭典》(頁638-734)《段落篇章結構》部分用了近百頁的篇幅來闡析,《辭章學辭典》設〈謀篇〉部分,用了約三百二十條辭條來論述。陳滿銘教授抓住「章法」作深入的開掘,除了寫論文之外(從《新裁》可知,陳滿銘教授有關辭章學的論文近五十篇;有從主旨與形式的基本關係談,如〈談安排辭章主旨的基本形式〉;有從材料與手段的關係談,如〈談運用辭章材料的幾種基本手段〉,有從辭章的藝術談,如〈談辭章的兩種基本作法歸納與演繹〉、〈辭章的兩種作法、泛寫與具寫〉;有從表達方式談,如〈插敘法在辭章裡的運用〉……等等),還寫幾部專著來論析辭章章法論,這就是:《國文教學論叢》(1991)、《文章結構分析》(1999)、《詞林散步 ─ 唐宋詞結構分析》(2000)、《章法學新裁》(2001)等百萬字的專著,其高足仇小屏博士是研究漢語辭章學的後起之秀,她的研究生畢業論文就是《中國辭章章法析論》。在這基礎上,她相繼推出《文章章法論》(1998),《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冊,1990)、《深入課文的一把鑰匙 ─ 章法教學》兩書(2001)等五本專著,總字數一百多萬字。她的二十多萬字的博士論文《古典詩歌時空設計之研究》(成稿於2000年,修改於2001年),也是論析辭章章法的力作。《新裁》和《研究》更重視從理論的高度進行闡釋,在弘揚漢語辭章章法學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它們的特點是:一、「從各個角度切入」,融化文章學、文藝學、心理學、美學直至繪畫、音樂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以富有民族特點的詩詞、散文名篇為例,闡析章法的範圍、原則與內涵,具有多科性、綜合性、邊緣性。二、把章法結構立體化,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表解的形式,分析詩文結構的層次,內在關係。三、把表達與接受、創作與欣賞聯繫起來,既設「創作篇」代作家立言,也設「欣賞篇」,為品評立論,把章法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與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聯繫起來,具有理論性和實用性 4。

這種說法,鄭頤壽教授特予附和,並總括起來說:「〈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評述了漢語辭章學的三支勁旅:北京,以張志公為核心、以王本華等為骨幹的研究隊伍;福建,以福建師範大學辭章學研究所為中心,團結「全國文學語言研究會」中志同道合的學者組成研究隊伍;臺灣,以臺灣師範大學陳滿銘教授為核心、仇小屏博士為骨幹的研究隊伍。這三支隊伍根據各自的科研優勢開展研究,推出了系列的科研成果,漢語辭章學這門新學科可以說是慘澹經營,『由樹而林』、『由磚瓦而樓房』,逐步地建立起來了。」5

這樣看來,為臺灣的章法學研究冠上了「團隊」之名,該是不至於令人大驚小怪的。

三、團隊之基礎

在近四十年前,個人為了講授「國文教材教法」這門課程之需要,不得不接觸「章法」;而由於「章法」所研討的乃「篇章內容的邏輯結構」,因此對後來「多」、「二」、「一0」螺旋結構之發現,就有直接之關係。開始時,先以捕捉到的有限「章法」,切入各類文章,作一檢視;再就所發現的「章(篇)法」現象,加以分析、統整,以求得其通則。這樣一路走來,才逐漸地集樹而成林,深入了「章法」的領域,確認了「章法」是「客觀存在」,而「與文(含章法)能力」是來自「先天」的事實,而成為一個新學科。數一數近四十年來所發表的有關「章法」的文章,共有一百多篇。其中最早涉及「章法類型」的是〈常見於稼軒詞裡的幾種詞章作法〉(原題〈稼軒詞作法舉隅〉6)一文,發表於1974年6月,所涉及的章(篇)法有「今昔」、「遠近」、「大小」、「虛實」(情、景)、對照(「正反」)、演繹(「先凡後目」)、歸納(「先目後凡」)等,結合縱、橫向作說明,這可算是「清醒、自覺」的初步嘗試。

就在這樣尋找「章法類型」的同時,也沒有忽略「章法規律」。而最早以「章法規律」來梳理的是〈章法教學〉7一文,發表於1983年12月。它首度以「秩序」、「聯貫」、「統一」等三大規律來規範「章法類型」,而所涉及的章(篇)法,除「遠近」、「大小」、「今昔」、「本末」、「輕重」、「虛實」、「凡目」外,還兼及詞句、節段的聯貫與主旨的安置(篇首、篇腹、篇末、篇外)等,結合教學進行探討。這對章法學之研究而言,雖可算是向前推動了一大步,但將「變化律」併入「秩序律」裡,是仍有缺憾的。

這種缺憾,一直到1994年,由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第一個以「章法」為研究主題的碩士班導生仇小屏加入研究行列,才作了彌補。她在指導下以「中國辭章章法析論」為題,第一次用「秩序」、「變化」、「聯貫」、「統一」四大律來統合二十幾種章法,並從古今詩文評點論著中去爬羅剔抉,尋出它們的理論依據與批評實例,首度呈現了「章法」的大致範圍與內容。這篇論文完成於1996年,長達六、七十萬字,而於1998年精簡過半,改名《文章章法論》8,由萬卷樓圖書公司出版;獲得廣泛好評。她得此鼓勵,又於博一升博二那年(1999)的暑假,撰寫《篇章結構類型論》9,在「進一層的指導與催促下,將原有章法的內容加以充實,由二十幾種增至三十五種,並針對它所形成的結構類型,一一舉實例,附以結構分析表,作相當完整的論述;此外,也顧到各種章法間的分界,並涉及其心理基礎與美感效果,予以扼要的說明。這對文章篇章結構的研究與分析而言,無疑地提供了一把精緻實用的鑰匙。」10 這些成果,對一個研究生而言,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南京大學王希杰教授就讚譽說:「如果說,陳教授提出了四大規律,那麼應當說,仇博士(生)把這四大規律具體化,以四大規律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章法學的體系。這一著作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章法學科學化的一個標誌。」11 這種肯定對章法學的研究是有相當大之推動力的。

單獨摸索了多年後,多了夥伴一起研究,速度當然就加快了一些。在此融貫文學、哲學與美學為一的過程中,關於二元「移位」與「轉位」、「調和」與「對比」理論之提出,對「多」、「二」、「一(0)」螺旋結構的確認 12,是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而這個問題也在指導下,由仇小屏博士處理,先於「第四屆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了〈論章法的對比與調和之美〉(2002)13 ,後於「閩臺文學辭章學研討會」發表了〈論章法的移位、轉位及其美感〉(2002)14 等兩篇論文;而且又在其博士論文《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2001),後改名《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由文津出版社出版(2002)15與升等為副教授之論著《篇章意象論》(2005)16中作了相當深化與拓展之論述。這對於由「二」徹下以統合「多」、徹上以歸根於「一(0)」,從而掌握「章法結構」中陰陽的流動與力度的變化,甚而試圖破天荒地作辭章剛柔成分之量化17,無疑地提供了相當有力的切入點。

有了這種推動力,攻堅的努力自然就更為加緊,以週邊論著而言,先後出版《國文教學論叢》(1991)、《文章的體裁》(1993)、《作文教學指導》(1994)、《國文教學論叢續編》(1998)、《文章結構分析》(1999)、《詞林散步 ─ 唐宋詞結構分析》(2000)等,而以核心專著之出版而言,於2001年出版《章法學新裁》18、於2002年出版《章法學論粹》19,又於2003年以「陰陽二元對待」為基礎,貫通「章法哲學」、「章法結構」、「章法美學」、「比較章法」等內容,先出版《章法學綜論》20,再於2005年出版《篇章結構學》21、2006年出版《辭章學十論》22與《意象學廣論》23,然後於2007年繼續推出《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24與《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25,從多角度與層面嚴密地地為辭章章法學與意象學建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不但以「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將哲學、文學(章法、意象)與美學「一以貫之」,也運用此結構,理清了辭章與章法、內容與章法、章法與主旨、意象、韻律(節奏)和風格之間的關係,以證明章法及意象規律、結構與自然規律的一體性。

有這些基礎來進行推廣,久而久之,終於促使了章法學研究團隊之成長與茁壯。

四、團隊之成長

於努力打基礎之同時,自1984年以來,除了指導純以詩、詞、散文或修辭為範圍,指導林承坯、金鮮、李清筠等完成博士論文、指導權寧蘭、林承坯、郭美美、陳清茂、張美娥、曾秀華、郭靜慧、謝奇峰、蒲基維、楊麗玲、段致平、賴玫怡、蔣聞靜、趙瑋婷等完成碩士論文之外,又於近十年,特別以「章法」、「意象」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為主要切入角度,指導一系列博、碩士論文,先後指導完成博士論文的有: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2001)、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2004)、蒲基維《章法風格析論》(2004)、謝奇懿《先秦兩漢天人意識與詩經學之研究》(2004)、顏智英《辭章章法變化律研究 ─ 以古典詩詞為考察對象》(2006)、黃淑貞《辭章章法統一律研究》(2006)。而指導完成碩士論文的,則先後有仇小屏《中國辭章章法析論》(1997)、謝奇懿《五代詞中山的意象研究》(1997)、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2001)、黃淑貞《辭章主旨(綱領)安置於篇腹的結構類型析論》(2002)、顏瓊雯《六一詞篇章結構探析》(2003)、許婷《晏幾道離別詞研究》(含篇章結構、2003)、江姿慧《晏殊珠玉詞研究》(含篇章結構、2003)、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2003)、涂碧霞《凡目章法析論》(2003)、蘇秀玉《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析論 ─ 以《古文觀止》惟研究範圍》(2004)、黃琛雅《東坡詞月意象探析》(2004)、高敏馨《平側章法析論》(2004)、邱瓊薇《東坡黃州詞篇章結構析》(2004)、李靜雯《點染章法析論》(2005)、周珍儀《韓愈贈序類散文篇章結構研究》(2005)、廖惠美《杜甫五律登臨詩篇章結構探析》(2005)、蘇芳民《李商隱憶妓情詞意象研究》(2005)、侯鳳如《珠玉詞花鳥意象研究》(2006)、程汶宣《李清照詞篇章意象析論》(2006)、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2006)、李昊青《稼軒詞秋意象探析》(2006)、余椒雪《納蘭性德邊塞詞篇章結構研究》(2006)、鄧絜馨《六一詞花鳥意象研究》(2007)、朱瑞芬《東坡詞樂器意象研究》(2007)、毛玉玫《稼軒離別詞篇章結構探析》(2007)等。此外,以國語文教學(含篇章結構)為研究範圍的,計有江錦玨《古典詩詞義旨探究》(2001)、劉寶珠《作文運材教學設計之研究》(2002)、陳怡芬《唐宋古文篇章結構教學析論 ─ 以高中國文一綱多本國文課文為研究範圍》(2003)、劉文君《詩歌義旨教學之研究 ─ 以國中國文教材為例》(2003)、邱玉霞:《國中國文讀寫互動教學之研究 ─ 以因果、正反、凡目三種章法切入》(2005)、陳月貴《孔子的「因材施教」與多元智能的對應研究》(2006)、魏碧芳《高中寫作教學之理論與實作》(2006)、吳冠儀《孔子教育思想與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之研究》(2006)等。

除了出版以上專著與指導學位論文之外,個人在近幾年(2001-2006)也加緊寫了不少有關辭章章法學與意象學方面之論文,單以發表於兩岸學報或研討會者而言,重要的就有五十多篇,其中發表於臺灣師大《師大學報》的有三篇、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的有五篇、臺灣師大《國文學報》的有七篇、成功大學《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的有一篇、《成大中文學報》的有一篇、中山大學《文與哲》的有一篇、《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有六篇、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的有三篇、無錫《江南大學學報》的有兩篇、錦州《渤海大學學報》的有一篇、浙江《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的有一篇、安徽《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的有一篇、河南《平頂山師範專科學校學報》與《平頂山學院學報》的有四篇、江蘇《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有一篇、貴州《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與《畢節學院學報》的有六篇、安徽《亳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的有一篇、河北《唐山學院學報》的有一篇、上海《修辭學習》的有一篇、福州《閩江學院學報》的有一篇、武夷山《南平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的有一篇、廣東《肇慶學院學報》的有一篇、銀川《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的有一篇、寧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有一篇、福建《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的有一篇。

而團隊中的一些成員,除出版有相關專著二、三十種,並發表有專書(含大陸)論文十幾篇外,單在大學或學院的學報論文方面也有相當亮麗之表現,如仇小屏博士發表於中山大學《文與哲》與《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的有兩篇,發表於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成功大學《成大中文學報》、《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花蓮師院學報》、《阜陽師範學院學報》、《澳門語言學刊》、《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的各一篇;陳佳君博士發表於新加坡《南大語言文化學報》的有一篇;黃淑貞博士發表於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的有兩篇,發表於臺灣師大《師大學報》、輔仁大學《先秦兩漢學術學報》的各一篇;顏智英博士發表於臺灣師大《師大學報》、《中國學術年刊》的各兩篇,發表於中興大學《人文學報》的有一篇;蒲基維發表於臺灣師大《中國學術年刊》的有一篇。至於發表於學術研討會如「中國修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7屆)、「閩臺文學辭章學研討會」、「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創意開發學術研討會」……,或其他刊物如《國文天地》、《中國語文》、《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的,則不計其數,有一兩百篇之多。

這種持續努力的一些成果,使得章法學的團隊開始獲得了普遍之迴響與莫大之助力。

五、團隊之助力

如此在持續努力下,終於陸續獲得難得的鼓勵與肯定,首先是大陸學者鄭韶風〈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2001)一文中指出這種「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科學性與實用性來講,雖非『絕後』,實屬『空前』」26,其次是福建師大鄭頤壽教授先後在福州、蘇州所舉辦之海峽兩岸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特以臺灣辭章章法學之研究為主題,發表論文廣予宣揚,大力地替臺灣辭章章法學之研究打氣,認為臺灣辭章章(篇)法學之研究成果,是「豐碩的」、「空前」的。他在2001年11月於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一文,以重點方式加以評述,認為臺灣之章(篇)法學研究具有「哲學思辨」、「多科融合」、「(讀寫)雙向兼顧」、「體系完整」、「重點突出」、「行知相成」等六大特點27,並且又在2002年5月於蘇州「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上,發表〈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 ─ 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一文,以為「辭章章法的辯證法,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哲學思辨。陳教授為中心的辭章學隊伍的作品,這一特點十分突出。」28接著是南京大學王希杰教授在〈章法學門外閑談〉(2002)一文也指出:「章法學作為一門學問,不是有關部門章法的個別的知識,而是章法知識的總和,是一種概念的系統。章法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問,也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它同文章學、修辭學、語用學、文藝學、美學、邏輯學等都具有密切關係。章法學已經初步形成了一門科學。陳滿銘教授初步建立了科學的章法學體系。」29再來是林大礎、鄭娟榕兩位學者在〈當代漢語辭章學的三個時期與主要標誌〉(2004)一文中指出:「陳滿銘教授及其弟子所創立的辭章章法學,是目前的當代漢語辭章學所有分支學科中,最系統、最全面、最完整、規模最大、成就最突出的一個專門學科。它是當代漢語辭章學分支學科的建立與發展的極為重要的標誌。」30然後是廣東暨南大學黎運漢教授在〈陳滿銘對辭章章法學的貢獻〉(2005)一文中以為「陳滿銘教授的辭章章法學論著,展現了創新的章法觀,建立了比較系統、合理的理論體系,揭示了章法現象本體的基本規律,運用了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使漢語章法學基本具備了成為一門新學科的資格。」31諸如此類之鼓勵與肯定,從四方八面傳來,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如此之鼓勵與肯定,大都圍繞在辭章章法之理論研究上,而辭章學家鄭頤壽教授則特別注意到了它的應用面,即國語文教學之上,他在其〈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及其與大陸的異同比較〉(2002)中說:「文章具有雙向性,一方是寫作者,一方是閱讀者,談章法不得不顧及這兩方。臺灣的辭章章法學研究兩方都兼顧了。先講寫作一方。陳教授說:『所謂章法,是指文章構成的形態而言,也就是將句子組合成節段,由節段組合成整篇的一種方式。任何一個作家,不論是古、今或中、外,於寫作文章時,一定要把各個句子與節段作合適的配置,才能夠使作品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新裁》,頁21)這談的是『作家』的寫作。陳教授還從廣大的學生『作文』考慮。在〈如何進行作文教學〉一文中,談到『嚴守命題原則』;『活用命題的方式』,讓學生『擴充』、『濃縮』、『仿寫』、『改寫』。『審題』,要『明辨題目的意義』、『把握題目的重心』、『認識題目的範圍』、『決定寫作的體裁』、『確定寫作的主場』。『立意』,要考慮:『主旨(綱領)安置於篇首』,或『安置於篇腹』、『篇末』,甚至『安置於篇外』。『佈局』,『得看到作者的意度心管來盡其巧妙』,要依據『秩序原則』、『聯貫原則』、『統一原則』。這些,都是就寫作一方來談『章法』(《國文教學論叢續編》,以下簡稱《續編》,頁401-425)。再談閱讀一方。掌握『章法』理論,有助於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和藝術。這就要把渾然一體的文章,作多方的『分析』,才能由全部到局部,再由局部到全部,掌握文章所蘊含的各種信息。陳教授十分強調:『要分析一篇文章,可以多方面著手,其中最關緊要的,就是「章法」。所謂「章法」,是綴句成節、段,聯節、段成篇的一種組織方式。這種方式很多,比較常見的,除綱領的軌數外,有遠近、大小、本末、淺深、貴賤、親疏、賓主、正反、虛實、凡目、因果、平側(平提側注)、抑揚、擒縱、問答、立破等。用這種方式切入一篇文章,來掌握它的形式結構,從而將它的內容結構也疏理清楚,那麼這篇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特色就自然凸顯出來了』。(《文章結構分析》,自序頁1)科學的辭章學以及辭章學之諸多分支學科,都要講究『有效、高效地表達、承載並藉以適切、深入地理解話語信息』為其前提。『表達』,就說、寫而言;『理解』,就聽、讀而言;『承載』,就話語文本而言。臺灣的辭章章法論,能同時注意到表達與接受兩方,是難能可貴的。」32

而語文教育家張慧貞先生在其〈兩岸辭章學研究和語文教學隅談〉(2004)中也說:「陳教授的《國文教學論叢》及其《續編》,以書面『話語』─『文篇』為例,兼顧讀、寫雙向互動。全書都把閱讀、欣賞與寫作能力的培養結合起 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書中設了〈談詩詞教學與欣賞〉(見《論叢》63-70頁)、〈如何進行鑑賞教學〉、〈談文章作法賞析〉、〈談近體詩的欣賞〉、〈談中國古典詩歌之美〉(《續編》303-400頁)等長篇,專論閱讀、鑒識。作者談鑒職緊緊抓住『表達←→承載←→理解』雙向互動,指出『鑑賞是使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的一種活動』(《續編》303頁)鑑賞者要有『眼力』,具備能『搜尋的敏感』,『主要是作者究竟搜尋什麼情意來抒發』,理解其『立意之美』;搜尋其『得來材料』,解讀其『取材之美』。而這些,又具體地落實在『控制的力量』上,這就是『看作者究竟選用什麼語句來表達, 而又運用什麼章法來經營,以有效地控制所尋得的材料,成功地組成一篇文章』,語句的表達,又落實在『修辭之美』上,進而,綜合起來,作『風格的鑑賞』。風格的鑑賞抓四組八體:簡約與繁豐,剛健與柔婉,平淡與絢爛,嚴謹與疏放。在鑑賞活動中,教師起橋樑和嚮導作用,首先自己要『能好好地把握它們』,還要能指引學生細加辨認,潛心欣賞,則浸淫日久,必可提升學生的思辨力與鑑賞力,而收到教學之最佳效果。作者用這一思想為指導,擴展到指導『範文教學和課外讀寫』,指導『演講、辯論、吟唱』活動,這就由書面之讀寫,擴展到口頭之聽說上(《續編》401頁)。……平心想想,哪位語文教師,哪篇課文教學可以拋掉篇章 辭章學?篇章辭章學大有用途,是語文教學機器中的大齒輪,帶動著教學的開展、運作。王希杰教授高度評價章法學,說:『像陳教授這樣一來以四大規律來建立章法學理論大廈,這還是第一次。如果說唐鉞、王易、陳望道等人轉變了中國修辭學,建立了科學的中國現代修辭學,我們也可以說,陳滿銘及其弟子轉變了中國章法學,建立了科學的章法學,把漢語章法學的研究轉向科學的道路。』這對語文教師學習,運用辭章章法學應該也有啟發吧!」33這樣特別強調章法理論在國語文教學上之應用價值,令人得到更大的肯定與鼓勵。

至於南京大學王希杰則牢籠哲學與辭章學(含國文教學),在〈陳滿銘教授和章法學〉(2005年)一文中加以肯定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陳滿銘教授是四書學家、詩詞學家、章法學家和語文教育家。但是他首先是章法學家。四書學是他的為人、治學的基礎。詩詞學研究是他的章法學的材料來源,也是章法學規則的核對綜合運用。語文教學是他的章法研究的出發點,他的章法學理論服務於語文教學。」34他指明臺灣的「章法學理論服務於語文教學」,是一點也沒錯的。

這些肯定與鼓勵,終於得到了一些實質之迴響。就在2001年9月,起先在臺北臺灣師大國研所開始開「章法學研討」的課,一年四學分,讓博、碩士生選修,這可算是兩岸在研究所開「章法學」課程之第一次嘗試;接著又在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系,於2002年2月開始開「章法學」的課,一學期三學分,由仇小屏博士擔任,讓大學部與進修部的學生選修,這又算是兩岸在大學部開「章法學」課程之首次,值得珍惜。繼而又於2005年9月,在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開「章法學」的課,半年二學分,讓大學部學生選修;在臺南成功大學開「章法學研究」的課,讓中文系教學碩士班學生選修。然後於2006年,特在屏東教育大學語教系碩士班開「章法學研究」的課,由蔡榮昌博士講授。由此可見「章法學」已漸受重視之一斑。

與此同時,這種成就也受到了學術團體與出版界廣泛之注目與高度之評價,個人先以〈章法「多、二、一(0)」結構的節奏與韻律〉一文,被評定「在科技發展理論探索方面取得傑出成就與卓越貢獻」,編入《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第二輯(2003、頁367-368),並獲頒「優秀論文證書」。次以〈論辭章章法的「多、二、一(0)」結構〉一文,榮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編入《當代中國科教文集》(2004、頁357-360);業績入編《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2003、頁71)、《中國專家人名辭典》(2003、頁96)、《中國當代創新人才》(2004、頁374)。然後以〈論意象與辭章「多」、「二」、「一(0)」螺旋結構〉,編入《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4、頁935-936)、《中國改革發展理論文集》(2004、頁632-634),獲「優秀徵文壹等獎」,業績入編《中華名人大典.當代卷》(2004、頁50)、《中國改革擷英》(2004、頁62-63)及英文版《世界專業人才名典》(美國ABI:2006)、《二十一世紀2000世界傑出知識份子》(英國IBC:2007、頁197)等珍藏典籍。

得到如此之迴響與助力,堅定了章法學研究團隊的信心,繼續勇往直前,作好研究與服務。

六、團隊之服務

研究就是為了將其成果能用於服務,服務就是為了能檢驗研究之成果,兩者可說是互動的。有鑒於此,在擔任一般評審、學位論文口試委員、學術研討會主持人或特約討論人,盡力服務之同時,特於2005年成立「辭章章法學會籌備會」,作為團隊研究、服務之據點。除了統籌成員到各大、中、小學作專題演講外,於2006年5月7日由臺灣師大國文系與國文天地雜誌社之協辦下,在臺灣師大教育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一屆辭章章法學學術研討會」,向學術界與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推廣章法,以擴大影響力。會中發表論文的,依序為李靜雯、黃淑貞、陳玉琴、馮蔚寧(大陸學者)、謝奇峰、仇小屏、林淑雲、劉妙錦、顏智英與朱瑞芬等十人,而由個人以「論章法結構與真、善、美 ─ 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為題作專題演講。當日與會者相當踴躍,除博碩士、博碩士研究生、大學生與社會人士外,受邀擔任主持人與特約或共同討論的專家學者,有臺灣師大國文系王開府主任、邱燮友教授、賴明德教授、蔡宗陽教授、傅武光教授、戴維揚教授、張春榮教授、亓婷婷教授、陳正一教授等。有了這些人士之熱心參與與鼓勵,使此次研討會增光不少。而這些論文,原想採「學報」之形制刊出,最後卻接納蔡宗陽與戴維揚兩位教授之建議,循修辭學模式,以「章法論叢」(第一輯)35為名出版。而為了充實本書內容,臨時又增加未及發表的蒲基維、陳佳君與謝奇懿三位博士之論文,更凸顯了章法之多樣面貌。概括起來說,這十幾篇論文共同之特色為:「理論與應用並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劉妙錦與陳玉琴兩位是小學老師,依序為陳佳君與仇小屏兩位博士在教學碩士班之學生,她們的論文,均從章法切入,研討小學階段的閱讀或寫作教學,都呈現了令人「驚艷」之效果。如此在檢討中求進步,發揮團隊更大的力量,結合研究與服務來推廣章法,一步一步地謹慎踏出,相信對章法研究與教學應用,以逐步提升其品質而言,是會有巨大助益的。

為了持續擴大研究與服務之效果,又於去年(2006)初,為適應未來國、高中升學競爭之新潮流,結合團隊的力量,與「國文天地雜誌社」合作,開辦了「新(限制)式作文師資進修班」。歸本於語文教育專業,鎖定各層語文能力(一般、特殊、綜合),研討中、小學新(限制)式作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俾使教師於進修後能應用於教學,引導學生熟悉各種新(限制)式作文之類型及其作法,以提升其作文能力與競爭力。前後共開辦了三期,提供中、小學教師進修,受到令人鼓舞之回應。

又為了擴大效果,在今年(2007),以同樣陣容,特與「臺灣師範大學進修推廣部」合辦「新(限制)式作文師資養成班」,並且已在3月18日開班,每逢週日上下午上課,連上六週、36節課,修畢及格發給「結業證明書」。其課程與師資為:一、寫作原理:陳滿銘(臺灣師大兼任教授),二、新式寫作之理論與應用:仇小屏(成功大學副教授),三、遣辭造句(一)詞彙:李靜雯(臺灣師大博士生),四、遣辭造句(二)修辭:張春榮(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五、結構組織(一)語句結構:楊如雪(臺灣師大副教授),六、結構組織(二)篇章結構:黃淑貞(臺灣師大博士),七、立意取材(一)主題(意象):陳佳君(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八、立意取材(二)文體:顏智英(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九、立意取材(三)風格:蒲基維(臺灣師大兼任助理教授),十、批改評分(基測):謝奇懿(文藻外語學院助理教授),十一、綜合練習(一般):仇小屏(成功大學副教授),十二、綜合練習(基測-2/3):簡蕙宜(高中教師)、綜合研討(1/3):陳滿銘(臺灣師大兼任教授)。在此特別要感謝的是,張春榮教授、楊如雪副教授答應支援,才得以使陣容趨於堅強。

以上課程之主體部分,主要以「立意取材」(含風格、文體、主題)、「結構組織」(含文法:語句結構、章法:篇章結構)與「遣詞造句」(含詞彙、修辭)歸本於各種語文之特殊能力加以呈現 36,一方面分項對應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所編製之「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測驗評分規準」,一方面也整體對應了大學考試中心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寫作測驗試行已久之評分原則或標準。所以能如此,那是由於它們正是構成一篇辭章必要內涵的緣故。而就辭章之內涵而言,它是結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與「綜合思維」所形成的。而這三種思維,各有所主。就形象思維而言,如果是將一篇辭章所要表達之「情」或「理」,也就是「意」,主要訴諸各種偏於主觀的聯想、想像,和所選取之「景(物)」或「事」,也就是「象」,連結在一起,或者是專就個別之「情」、「理」、「景」(物)、「事」等材料本身設計其表現技巧的,皆屬「形象思維」;這涉及了「取材」與「措詞」等問題,而主要以此為探討對象的,就是意象學(狹義)、詞彙學與修辭學等。就邏輯思維而言,如果整個就「景(物)」或「事」(象)等各種材料,對應於自然規律,結合「情」與「理」(意),主要訴諸偏於客觀的聯想、想像,按秩序、變化、聯貫與統一之原則,前後加以安排、佈置,以成條理的,皆屬「邏輯思維」;這涉及了、「佈局」(含「運材」)與「構詞」等問題,而主要以此為研究對象的,就字句言,即文(語)法學;就篇章言,就是章法學。就綜合思維而言,是合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而為一的,就一篇辭章而言,用以統合「形象思維」(偏於主觀)與「邏輯思維」(偏於客觀)而為一的,乃是主旨與風格(韻律)等,這就涉及了主題學與風格學等。而以此整體或個別為對象加以研究的,則統稱為辭章學或文章學37。因此這種課程之設計,乃奠基於辭章學學術之最新研究成果,是最講求專業的。

還有,為了實際市場之需要,並且作為後續開班或大專相關課程之基礎教材,特就開課程所用過的講稿,在理論與實作並重之要求下加以整理、補充,並作宏觀面之調控,以作為各章節之主要內容,出版了《新式寫作教學導論》(2007)38,以擴大影響力。

此外,以團隊之力量,又先於2004年,由陳滿銘、仇小屏、陳佳君、蒲基維、謝奇懿、黃淑貞,與大陸學者馬曉紅、匡小榮、孫建友、張慧貞、鄭韶風、鄭頤壽、林大礎、趙林、侯友蘭、高勝林、潘曉東等共同執筆,在主編鄭頤壽、名譽主編陳滿銘之籌劃下,編成《大學辭章學》39。再於去年(2006),另為高立圖書公司編成《大學國文選》,參與者,除上見《新式寫作教學導論》之陳滿銘(主編)、仇小屏、陳佳君、蒲基維、謝奇懿、顏智英(以上為編輯)外,增加了林淑雲(臺灣師大講師)、謝奇峰(長庚大學兼任講師)兩位編輯。此書從文學主題中選擇「愛情」、「親情」、「友情」、「家國」、「人生」、「社會」、「鄉土」、「女性」、「兒童」、「奇幻」、「哲思」、「旅遊」、「飲食」、「網路」等十四種,而每種又選擇古今名家詞歌或散文二至三篇,共三十餘篇,以適應不同科系需求。如此由不同主題切入,呈現多樣而充實之內容,形成本書特色之一。 而有鑒於「語文能力」含「一般」 ( 觀察、記憶、聯想、想像等 ) 、「特殊」 ( 意象、詞彙、修辭、文法、章法、主題 ﹝主旨或綱領 ﹞ 、文體、風格等 ) 與「綜合」 ( 創造 ) 等三層,而三層之間,又經由形象、邏輯與統合等三種思維之相互作用,融貫成為一完整體系。因此本書課文後之「賞析」、「問題與討論」與「讀寫訓練」等,即暗中呼應這種「語文能力」加以設計。如此歸本於「語文能力」,卻儘量略去專門術語或框框,以提高使用者的接受度,形成本書特色之二。 還有,一篇課文最難掌握的是篇章結構,而由於篇章結構,主要乃立基於講求「本末」、「終始」或「因果」先後邏輯關聯的「章法」之上,因此要做文章脈絡凸顯出來,溝通作者與讀者,則非借助於此不可。本書之所以先嘗試選擇淺易之「章法」切入課文,畫成「結構分析表」,再進一步擴大之賞析,原因即在此。如此凸出「篇章結構」,作為全面賞析課文之基礎,使讀與寫產生互動,形成本書特色之三。 有此三大特色,再配合其他方想所作的努力與改進,相信能讓使用者不但由「知之」而「好之」,且又「樂之」,以提升教學效果 40。

還有,必須附帶一提的是,從2005年開始,就為文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組成「基測引導寫作彙編團隊」,企劃並編輯一系列的《寫作測驗必讀文選》(含《語文能力培養》兩冊、《民間文學選粹》四冊、《名家散文集》四冊)41、《作文教學題庫》(已出版《文采飛揚 ─ 新型基測作文教學題庫》三冊,由蒲基維主編,涂玉萍、林聆慈、顏智英助編 42)與「國民中學學生寫作模擬測驗」(含〈教師閱卷參考指引〉,由謝奇懿負責,李靜雯、魏碧芳、簡蕙宜協助),甚至設立「寫作測驗網站」(由謝奇懿負責),以擴大服務面。

諸如此類以研究為基礎之服務,將繼續推動下去,以期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七、結語

在「章法學」或「章法學研討」開始列為大學國(中)文系大學部與研究所選修課程,甚且將「篇章結構」列為升學或就業考試主要內容之今天,回顧一下,從哲學、文學、美學與語文教學各角度來確認「多」、「二」、「一(0)」螺旋結構的過程,是漫長而辛苦的,而所獲得的肯定與鼓勵,則是令人永遠銘感於心的。希望這種肯定與鼓勵能更為普遍,使所逐漸形成之團隊能更趨茁壯,無論在研究與服務上都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2007.1.18完稿)

附:引用文獻

王希杰〈讀仇小屏博士的《文章章法論》〉,上海:《修辭學習》2001年第1期(總103期),2001年2月,頁39。

王希杰〈章法學門外閑談〉,臺北:《國文天地》18卷5期,2002年10月,頁92-101。

王希杰〈陳滿銘教授和章法學〉,臺北:《陳滿銘教授七秩榮退誌慶論文集》,2005年7月,頁28-40。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2月初版。

仇小屏〈論章法的對比與調和之美〉,收於《修辭論叢》第4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5月初版,頁533-578。

仇小屏〈論章法的移位、轉位及其美感〉,收於《辭章學論文集》上冊,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頁78-97。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一版一刷。

仇小屏《篇章意象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月初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一版三刷。

林大礎、鄭娟榕〈當代漢語辭章學的三個時期與主要標誌〉,收入《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版一刷,頁377-398。

陳滿銘〈稼軒詞作法舉隅〉,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文風》25期,1974年6月,頁11-15。

陳滿銘〈章法教學〉,臺北:臺灣師大《中等教育》33卷5、6期,1983年12月,頁5-15。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初版。

陳滿銘〈論辭章章法的四大律〉,臺北:《國文天地》,17卷4期,2001年9月,頁101-107。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7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

陳滿銘〈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 ─ 以《周易》與《老子》為

考察重心〉,臺北:《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卷1期,2003年7月,頁1-20。

陳滿銘〈論東坡清俊詞中剛柔成分之量化〉,貴州畢節:《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學報》22卷1期(總78期),2004年9月,頁11-18。

陳滿銘名譽主編、鄭頤壽主編《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月一版一刷。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5月初版。

陳滿銘主編,仇小屏、陳佳君、蒲基維、謝奇懿、顏智英、林淑雲、謝奇峰等編輯《大學國文選》,臺北:高立圖書公司,2006年9月初版。

陳滿銘《辭章學十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0月初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陳滿銘策劃、主編《寫作測驗必讀文選》,臺北:文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陳滿銘《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月一版一刷。

陳滿銘主編,張春榮、楊如雪、仇小屏、陳佳君、蒲基維、謝奇懿、黃淑貞、顏智英、李靜雯、簡蕙宜等編輯《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3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3月初版。

蒲基維、涂玉萍、林聆慈、顏智英等編《文采飛揚 ─ 新型基測作文教學題庫》﹝七年級、八年級、九年及適用﹞三冊,臺北:文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黎運漢〈陳滿銘對辭章章法學的貢獻〉,臺北:《陳滿銘教授七秩榮退誌慶論文集》,2005年7月,頁436-450。

鄭韶風〈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臺北:《國文天地》17卷2期,2001年7月,頁93-97。

鄭頤壽〈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及其與大陸的異同比較〉,福州:《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總43期),2002年4月,頁29-32。

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 ─ 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蘇州:《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文集》,2002年5月,頁131-139。

張慧貞〈兩岸辭章學研究和語文教學隅談〉,收入《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版一刷,頁364-376。

辭章章法學會籌備會主編《章法論叢》〈第一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9月初版。

1 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為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方式。參見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一版三刷),頁345。。

2 此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理」,參見拙作〈談辭章章法的主要內容〉、〈談篇章結構〉,均收入拙著《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1月初版),頁319-360、364-419。

3 見拙作〈論辭章章法的四大律〉(臺北:《國文天地》,17卷4期,2001年9月),頁101-107。又參見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年11月初版),頁1-510;又參見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2月初版),頁1-620。

4 見鄭韶風〈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臺北:《國文天地》17卷2期,2001年7月),頁93-97。

5 見鄭頤壽〈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原發表於「首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2002),後擴充為〈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及其與大陸的異同比較〉發表於《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福州:2002年第2期﹝總43期﹞,2002年4月),頁29-32。

6 見拙作〈稼軒詞作法舉隅〉(臺北:臺灣師大國文系《文風》25期,1974年6月),頁11-15。

7 見拙作〈章法教學〉(臺北:臺灣師大《中等教育》33卷5、6期,1983年12月),頁5-15。

8 見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同注3。

9 見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上下,同注3。

10 見拙文《篇章結構類型論.序》,同注3,頁1-2。

11 見王希杰〈讀仇小屏博士的《文章章法論》〉(上海:《修辭學習》2001年第1期﹝總103期﹞,2001年2月),頁39。

12 見拙作〈論「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 ─ 以《周易》與《老子》為考察重心〉(臺北:《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8卷1期,2003年7月),頁1-20。

13 見仇小屏〈論章法的對比與調和之美〉,收於《修辭論叢》第4輯(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5月初版),頁533-578。

14 見仇小屏〈論章法的移位、轉位及其美感〉,收於《辭章學論文集》上冊(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頁78-97。

15 見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一版一刷),頁1-360。

16 見仇小屏《篇章意象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月初版),頁?

17 見拙作〈論東坡清俊詞中剛柔成分之量化〉(貴州畢節:《畢節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卷

1期﹝總78期﹞,2004年9月),頁11-18。

18 見拙著《章法學新裁》,同注2,頁1-566。

19 見拙著《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7月初版),頁1-488。

20 見拙著《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3年6月初版),頁1-506。

21 見拙著《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5月初版),頁1-428。

22 見拙著《辭章學十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10月初版),頁1-465。

23 見拙著《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11月初版),頁1-332。

24 見拙著《多二一(0)螺旋結構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頁1-298。

25 見拙著《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4月初版),頁1-388。

26 見鄭韶風〈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同注4。

27 見鄭頤壽〈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及其與大陸的異同比較〉,同注5。

28 見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 ─ 讀陳滿銘的《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蘇州:《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文集》,2002年5月),頁131-139。

29 見王希杰〈章法學門外閑談〉(臺北:《國文天地》18卷5期,2002年10月),頁92-101。

30 見林大礎、鄭娟榕〈當代漢語辭章學的三個時期與主要標誌〉,收入《大學辭章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一版一刷),頁395。

31 見黎運漢〈陳滿銘對辭章章法學的貢獻〉(臺北:《陳滿銘教授七秩榮退誌慶論文集》,2005年7月),頁450。

32見鄭頤壽〈臺灣辭章學研究述評及其與大陸的異同比較〉,同注5。

33 見張慧貞〈兩岸辭章學研究和語文教學隅談〉,收入《大學辭章學》,同注30,頁370-371。

34 見王希杰〈陳滿銘教授和章法學〉,《陳滿銘教授七秩榮退誌慶論文集》,同注31,頁28。

35 見《章法論叢》〈第一輯〉(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9月初版),頁1-449。

36 見拙作〈論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 ─ 以「多」、「二」、「一(0)」螺旋結構作考察〉(臺北:臺灣師大《國文學報》36期,2004年12月),頁67-102。

37 見拙著《章法學綜論.自序》,同注20,頁1。

38 見《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2月初版),頁1-442。

39 見《大學辭章學》,同注30,頁1-406。

40 參見《大學國文選》(臺北:高立圖書公司,2006年9月初版),頁1-493。

41 見《寫作測驗必讀文選》一套十冊(臺北:文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頁1-1410。

42 見《文采飛揚 ─ 新型基測作文教學題庫》﹝七年級、八年級、九年及適用﹞三冊(臺北:文揚資訊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頁1-211、1-210、1-182。

Share